玄部落

あなたは偉大なまたは少し普通の人であってもよく、あなたの人生は、道路を滑らかに、または多くの浮き沈みを経験してきてもよいです。しかし、任意の時間は、あなたが自分の責任を忘れ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、我々は適切に自分自身を治療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

千面紐約

紐約—— 一個奇異的城市。它是如此之大,而且每時每處都充滿了變化。以至任何對它的評論都只能描述它的某一方面或部分。每一個人的眼中,都有一個他自己的紐約。

1995年夏天有200萬以上的遊客遊覽了紐約,是本世紀以來遊覽人數最多的一年。而外國旅遊者對紐約的瞭解完全可以用瞎子摸象來形容:他們的結論取決於他們看到了什麼,怎麼看的和他們自己的傳統觀念。

以下是從外國旅行團的巴士上收集到的一些反映,由於不是公開發表的意見,可以認為是外國人對紐約市的真實印象。請看看他們眼中的紐約:

阿拉伯人:信心大增

紐約無疑使許多中東人自信心大增,因為他們發現這是一個真主和魔鬼全攪和在一起的城市。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和它所描述的高度物質化的美國,在這兒表現出不可思議的魅力,而從犯罪新聞、暴力影片中感覺到的對阿拉伯人的歧視,又使他們感到這兒的一切都充滿了某種危險。

「很多阿拉伯人都從電影裡得到這樣的印象,即你不可能活著走出哈勒姆,」阿德萊·伊爾佐說,作為導遊,她已經在紐約居住了15年了,「所以我們在夜裡帶他們到那兒去,這讓他們感到十分刺激。」

當巴士從華爾街開過時,遊客們好像並不感興趣。有些人擺弄著攝像機,另一些則窮追不捨地提些讓人尷尬的問題。「為什麼這兒會有這麼多的犯罪?」瑪吉達·哈吉姆小姐就這麼問,「你們的軍隊在世界上東管西管,就管不了哈勒姆?」她在對美國人喜愛的運動及麻醉劑問題發表了一通感想以後,又來評論「不恰當」的穿著:「你看看,那麼胖的人竟穿緊身衣,還有光著的,」她說,「要是誰想光著,他得先長漂亮些。」

俄羅斯人:並不自卑

俄國人曾經把紐約當作垃圾場,但是,當被敵對的意識形態掩蓋了那麼多年的真實展現在人們面前時,新的拜金主義開始了。

「好吧,朋友們!紐約是世界的首都,」導遊以撒·博薩卡向他那一車俄羅斯遊客宣佈,「這個城市讓你活得更舒坦,呼吸得更自由。」

為什麼它是世界的首都?

「為什麼?因為這兒是全世界貿易、金融中心。」

這就是今天的遊覽主題——看一看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,這對於前蘇維埃的遊客們來說,是仍需全面瞭解的秘術。

博薩卡先生說,他的遊客最難理解的是為什麼這麼豪華的產業不屬於政府,他通常得解釋一番。而在華爾街,他使盡渾身解數,也很難打破馬克西姆·高爾基的話在蘇維埃孩子們心中建立的概念——「黃色魔鬼」的城市,完全由金錢驅動。

「這兒是世界上最發達,最富有,最自由的股票交易市場,」他高聲嚷嚷,「美國的孩子不去動物園,他們到股市來!」

俄國人多半會在巴士上一邊喝酒一邊讚歎不已,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對街上的流浪漢無動於衷。想要說服一個外國人愛上這個城市,也並非總是輕而易舉。

「我開始有點愛上它了,」艾拉·克雷斯,一位烏茲別克斯坦的醫生,笑得有點勉強,「我有點喜歡建築物的高度——但它們並沒有使我覺得自卑。」

日本人:虛驚一場

龜田太郎曾出國41次,其中兩次到過芝加哥,但是因為害怕,他沒來過紐約,雖然他對這個城市的想像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了。

「我聽說過很多故事,也在電視裡看到過紐約,」現在他站在了世界貿易中心大廈的屋頂平台上,「但我想親眼看看這兒的人是怎樣生活的。」

像大多數從旅遊局的大巴士上下來的遊客一樣,龜田先生驚奇地發現紐約並不那麼危險。許多日本人出國旅遊時都會謹記,一定要成群結隊行動,並擔心語言和安全問題。與在家不同,他們最最提防的就是——危險。

今天早晨,38個日本遊客乘巴士到曼哈頓遊覽——他們認為包括午飯和世貿中心門票在內的每人50美元的消費便宜得不可思議。導遊加籐幸子是美籍日本人,在紐約當導遊已經7年了。她告訴遊客們,「25年前,婦女可以在晚上獨自上街。但是如今,如果您想在晚上來這兒聽爵士樂,你最好叫輛出租車,從市中心過來大約7美元。晚上8點以後切不可坐地鐵。」

在洛克菲勒中心,她向遊客們解說,洛克菲勒是怎樣在一代人的手裡建成了這麼一個帝國。「在日本,他也許會被看成是暴發戶,但在這兒,他是美國夢的化身。」

遊覽的最後一站是哈勒姆,這兒有許多吸引旅遊者的東西:一點點危險;美國音樂的歷史;與日本傳統截然不同,卻影響著日本一代搖滾青年的文化。

到這次旅遊結束,紐約似乎已經不那麼可怕了,至少對於23歲的大學畢業生山崎重矢來說是這樣。「我剛看過《惡魔》第三集,」他說,「我一直在想:在紐約可別遇上這樣的人。」他拿出一把買來防身用的瑞士軍用匕首,一邊自嘲地笑著,把它扔進了旅行袋。

美洲人:大開眼界

洛克菲勒中心又笨又大的擎天柱似乎並不怎麼樣,帝國大廈比起重機也好不了多少。對於這個西班牙語旅行團的15名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旅遊者來說,這些作為紐約標誌出現在明信片上的著名建築好像不值一看。

這兒才是他們尋找的真正的紐約——曼哈頓人在舉行公開的慶典。名人巨星們在第五大街上作即興表演,人流潮水般地從各個地鐵出口匯聚過來。

「這兒可真帶勁兒,」來自波多黎各的卡門·阿曼達說,「他們好像不用睡覺。你看那些大腕兒多帥。」

這時阿根廷的導遊裡卡多·扎克爾向他們講述了紐約人是怎樣為了付房租和餬口而掙扎,貧困線以下的人們怎麼樣生活,即使是令人著迷的明星,也同樣面臨著巨額開支和曼哈頓經濟衰退的威脅。

對於27歲的羅西奧·達娃洛絲來說,她印象最深的還是紐約的貧富之懸殊。「這個城市的某些部分是如此的高雅,」她說,「而其它地方又是這麼貧困,這真讓人難以相信。在我們國家,不可能有如此懸殊的貧富差別。」

德國人:有點慌張

灰色的大巴慢慢停在了中國城,20多個德國旅客被請下了車。導遊告訴他們,有幾分鐘時間可以讓他們在擁擠的大街上逛一逛,瀏覽一下商店。遊客們有點吃驚。

「德國遊客大都信奉安全第一,」當了10年德語、法語、西班牙語導遊的瑪麗亞·拉達說,「他們認為紐約是一個危險的城市。」

德國人很不情願地逛著街。在很多方面,德國人的表現更像是來自美國的小城市的遊客。他們抱怨交通擁擠;他們從沒看到過街上有這麼多人;他們覺得這兒的建築很高,噪聲很響。

德國人與美國旅遊者的區別在於:多數德國人認為紐約的物價不算貴。「瞧,」一位柏林來的商人指著一個停車場指示牌上每小時15美元的停車價對他妻子說,「還挺便宜。」

許多德國遊客吃驚於街上行人膚色的多樣化。一個跟父母一起旅行的16歲男孩詫異地說,他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黑人、棕色皮膚的人和黃種人。「我們在影視片裡看到的美國人可不是這個樣子。」

對於多數德國人來說,哈勒姆也許是他們最喜歡的地方。「開始時他們好像挺害怕,」導遊拉達小姐說,「但他們很快發現那兒比他們想像中的更有趣,更精采。他們喜歡那兒的音樂、建築和餐館裡的人體形狀食物。」

Provenance :上海譯報